返回
游戏化戒烟小程序SCAMPI的开发及预试验

游戏化戒烟小程序SCAMPI的开发及预试验

前言

NIHI(新西兰国家健康创新协会)主任
奥克兰大学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项目主任
RACP(澳大利亚皇家医学院)、公共卫生医学院院士

我出生于新西兰罗托鲁瓦(Rotorua),一座以地热活动闻名的小城,有间歇泉,有泥浆池,还有火山和美丽的湖泊。此后,我在奥克兰大学学习医学,后来作为一名年轻医生还攻读过妇产科和儿科领域的研究生课程。

毕业以后,我在新西兰的几家医院工作了几年,之后出国去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高原地区担任全科医生。在这个面临着重重挑战的年轻国家,我生活了将近8年,学会了他们的语言。作为一名医生和旅者,我收获了很多有趣的经历。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朋友们教会了我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了解患者生病的社会背景,特别是要意识到文化对健康行为的重要影响。要改善人们的健康行为,可能首先要从他们的社会和文化认知入手——进而激励和奖励正确的健康行为,降低改变不健康行为的阻力。

后来我回到新西兰,重返奥克兰大学学习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获得了公共卫生硕士学位(MPH)和哲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我一直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从事医疗工作,并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涯。

从那时起,我便很想做点什么帮助烟民戒烟。很多人因为吸烟患上了各种疾病,而他们一旦戒烟,健康状况就会迅速好转。

问题在于,多数吸烟者都很难戒掉烟瘾,即使他们知道吸烟有害健康。

在他们戒烟之后,我们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建立强大的动机,来克服戒烟带来的不适感,以及后续的社交问题(例如,烟友们对他们的误解)?我们想到的一种办法是利用智能手机,通过他们最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微信,随时随地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支持。

在中国,每天都有几亿人使用微信与亲友联系、玩游戏、购买商品和服务、看新闻,等等。微信简单易用,为我们更便捷地触达用户、改善用户健康行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工具。

传播积极的鼓励信息,通过小游戏等工具分散注意力,让他们忘记对香烟的渴望,帮助他们了解戒烟带来的健康和经济效益等信息,能够帮助他们下定决心戒除香烟,远离香烟。 因此我们开发了微信小程序SCAMPI,把以上所有支持功能集成于一个软件包中,在数百万烟民中推广,以帮助他们戒烟。

开发SCAMPI之初,我们阅读了涉及吸烟与动机的所有科研文献,收集了应用程度有助于戒烟的证据。然后将它们打包到一起,在网上面向中国吸烟者开展试验,找出他们喜欢和不喜欢的因素,并在最终的小规模试验中保留他们最想要的因素,正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个试验及结果。

目前,各国都已经在开发新的工具来应对COVID-19——新药和疫苗是当务之急。

类似于SCAMPI这样的工具应该在全体烟民中普及。戒烟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好处,特别是被病毒感染后发展为肺炎的吸烟者。如果在戒烟之后感染病毒,他们发展为肺炎的机率将低于其他吸烟者。感染COVID-19病毒的烟民转为重症甚至最终死亡的机率远远高于普通人。

我们计划在新西兰实施类似于SCAMPI的项目——通过手机覆盖新西兰的所有吸烟者,希望借此为他们提供特殊支持,激励他们戒掉烟瘾,拯救生命。

其他手机游戏也在COVD-19大流行期间提供了帮助。例如,对于需要居家隔离好几个星期的群体,游戏可以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适应能力,帮助他们了解病毒感染以及如何降低感染风险,而且还能帮助他们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

游戏已经成为鼓励人们关注健康的常用方式。 一方面,能够以娱乐的方式帮助人们持续接收各种信息,连续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从而逐渐改变人们的健康行为。另一方面,奖励正确的行为(例如按时服药),并且鼓励玩家与其他人开展比赛,看谁的变化最大(例如减肥)。监测比较自己和他人的进度,从而帮助人们加强锻炼、改进饮食、减轻抑郁、更好地控制糖尿病或哮喘症状。

我认为,学者和游戏开发者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制作出最好的游戏。这里的“最好”首先是指以强大的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游戏,同时需要获取游戏改善用户行为的实证和理论证据,并且深入探讨背后的机制。另一方面,“最好”的游戏还必须具有吸引力和娱乐性,必须“好玩”、激动人心、运行可靠且易于访问。这是一项远大目标,但是相信通过与腾讯的合作,我们必将实现这个目标。

基于社交网络的中国男性吸烟者戒烟干预程序:随机对照预试验

Jinsong Chen, Elsie Ho, Yannan Jiang, Robyn Whittaker, Tingzhong Yang, Chris Bullen

/ 摘要 /

背景: 中国每年约有两百万人死于与烟草有关的疾病,其中大多为男性;然而只有不到8%的吸烟者曾经收到过戒烟建议或戒烟方面的帮助。

目标: 本研究旨在测试基于社交网络平台(微信)的中国男性戒烟干预程序的初步成效和可行性。

方法: 我们通过中国使用最广泛的社交媒体平台——微信招募了80位年龄在25-44岁之间的中国男性吸烟者。本研究排除了使用过其他戒烟干预措施或无法提供在线知情同意书的吸烟者。我们将符合条件的参加者随机分配至干预组和对照组(按照1:1的比例)。分配结果未对参加者和研究者设盲。干预组可以使用一款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模型和快速迭代开发流程的中文戒烟程序,该程序只能在微信中使用;此外,干预组还可获得一份有关吸烟危害的指导性资料。对照组将获得一份中国戒烟热线和戒烟诊所的联系方式。两组参加者都有奖励津贴。主要结局指标是:随机分组后6周内连续30天经生化检验实现戒断,如有缺失数据,视为戒烟失败。次要结局指标是:其他吸烟状态指标,吸烟量减少,研究可行性(招募和保留率),以及戒烟小程序的认可度与满意度。

结果: 这项研究吸引了5736名访问者。我们在13天内(2019年1月18日至2019年1月31日)在中国境内招募了80名参加者。6周内,有36位(参与者总人数40位,占90%)干预组成员和35位(参与者总人数40位,占87.5%)对照组成员通过微信,提供了其日常吸烟状况的完整自我报告数据。经过生化检验,干预组在6周后的戒断率为10/40(25%),对照组为2/40(5%)(RR=5,95%CI为1.2至21.4,p=0.025)。参加者对干预程序的满意度为4.56分(满分5.00分)。

结论: 我们提供的程序是一种专为中国男性开发的易于访问且接受度较高的新型戒烟干预措施。后续,我们将开展进一步的试验,增加样本量、延长试验时间(6个月),以确定这款程序是否真正具备初步数据所揭示的有效性。

试验注册: 该试验已在ChiCTR注册中心(ChiCTR1800020434)和ANZCTR注册中心(12618001089224)登记备案,当前试验已完成。

关键词: 移动健康(mHealth),基于社交网络的干预,戒烟,公共卫生,游戏化健康干预。

/ 简介 /

目前,中国有近3亿烟民[1],其中男性占95%[1]。而造成中国男性死亡的若干原因中,因吸烟导致的死亡占25%[2]。然而,控烟措施在中国还未得到充分实施,目前只有不到8%的中国烟民曾经收到过戒烟建议[3]。相比而言,中国男性吸烟者的戒烟意愿较低(有戒烟意愿者仅占烟民总数的38.8%),成功率也更低(成功者仅占尝试戒烟者人数的10.7%)[4]。

研究表明,基于手机的戒烟干预措施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如,基于短信的戒烟试验Cochrane系统评价表明,短信戒烟法行之有效[5]。应用程序或许对戒烟也有帮助:曾有一款行为性决策辅助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试用结果显示,23.8%的参加者自称成功戒断3个月,而未使用这款应用程序的吸烟者戒断比率仅为10.2%[6]。

中国智能手机拥有量正在迅猛增长,尤其是过去五年[7],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n>7亿人)[8]。25至44岁的男性是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体[9],其中大部分人都使用国内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络平台——微信。2017年,微信的每月活跃用户量达到9.38亿,并占据着中国智能手机用户29%的使用时间[10]。2016年,微信推出了一项新功能——“小程序”,旨在传播信息、收集用户数据、满足用户需求[11]。今天,微信小程序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微信组件之一,但尚未在医疗保健领域得到应用。因此,我们在微信生态系统内设计、开发并试推广了一个以25-44岁中国男性烟民为服务对象的戒烟小程序SCAMPI,并评估了这款小程序的初步成效和可行性。也未对统计分析设盲。

/ 研究方法设计 /

在这项双臂平行随机对照预试验中,我们评估了SCAMPI戒烟小程序的初步成效和接受度,并通过志愿者招募和保留,预测未来确定性试验的样本量。所有试验流程均通过微信线上实施。本试验已获得奥克兰大学人类参加者伦理委员会(参考号021649)和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科研伦理委员会(参考号ZGL201801-2)的批准,并分别在ChiCTR注册中心(ChiCTR1800020434)和ANZCTR注册中心(12618001089224)进行了登记备案。

参加者

2019年1月18日至31日,我们通过微信广告招募到了来自39个中国城市的80名参加者。有意向参与者均在微信上完成了电子问卷。

招募条件:年龄在25-44岁之间的吸烟者(包括每日吸烟者-即每天都需要吸烟,烟的种类不限)和偶尔吸烟者(即偶尔才会吸烟,烟的种类不限);拥有智能手机;会说中文;愿意在预定时间参加试验并提供跟进信息。本次试验排除以下人员:使用过其他类型的戒烟干预措施、拒绝提供跟进信息,或患有可能限制其参加试验能力的相关疾病。

首批80名合格参加者在完成调查问卷后,关注了一个可与用户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的社交网络公众号——SCAMPI戒烟公众号。他们提交了同意书,正式加入试验并参与随机分组。然后,我们通过在线调查表收集了参加者的人口统计数据、吸烟状况、对小程序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仅限干预组)等信息。通过系统记录的互动信息,我们收集了参加者对SCAMPI戒烟程序的使用方式和参与情况(仅限干预组)。

随机分组与设盲

我们使用试验统计学专业人员(YJ)提供的计算机生成随机块(块规模可变,为2人或4人),按1:1的比例将参加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鉴于干预程序的性质,治疗组分配未对参加者和研究者设盲,也未对统计分析设盲。

流程

开发阶段:试验之前,我们经过为期1个月的协同产品开发,推出了SCAMPI戒烟干预程序,并通过微信招募了20名年龄在25至44岁之间的中国男性吸烟者。

我们使用“能力”、“机会”、“动机”和“行为”模型分析了这些吸烟者的吸烟行为[12],再将吸烟行为的触发因素与行为转变技术相关联,并在SCAMPI中将其标记为“功能”或“内容”[12]。

参加者通过网络问卷表明了他们对戒烟应用程序功能的偏好。我们在SCAMPI戒烟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原型迭代和问卷,以征询参加者对用户体验和用户界面的偏好。并将《中国临床戒烟指南》和《微信小程序设计指南》作为SCAMPI开发项目的补充[13,14]。此阶段结束后,我们将通过MARS和SUS问卷邀请参加者对小程序认可度进行评级[15]。

试验阶段,我们共招募了80名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干预组的参加者可在接下来的6周使用完整版SCAMPI戒烟程序,包括:SCAMPI戒烟微信公众号和SCAMPI戒烟小程序。

SCAMPI戒烟微信公众号具有以下功能:每周提醒参加者输入其吸烟状况和戒断情况(以理论和指南为基础的戒断情况或戒断方法);提供一笔小额社交奖励金(微信红包,可在中国多种场合下使用,如买单、出行等)。

SCAMPI戒烟小程序可以帮助吸烟者制定戒烟目标,跟踪戒烟进度,开展基于经验的测试,以评估参加者的健康状况;记录重要事件,提醒用户记录其戒断天数,和其他用户进行对比;此外,该小程序还有群聊功能,促使参加者互助戒烟。随机分配到对照组的参加者可以在接下来的6周内,使用限定版SCAMPI戒烟小程序,其功能包括:提供适用于中国的戒烟信息,每周提醒参加者输入吸烟状况,以及发放微信红包等。完成为期6周的随访评估后,对照组参加者可使用完整版的SCAMPI戒烟小程序。所有关于程序使用和互动的数据都记录在案,直至试验结束。在整个试验期间,两组参加者都记录了他们在一周内的每日吸烟量。

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是:6周内连续30天经生化检验戒断结果[16]。戒烟失败指的是,过去连续30天内发生任意数量的吸烟行为。根据中国的戒烟标准,该评估标准属于第十级戒断标准[14]。我们向自称在6周内成功戒烟的参加者邮寄了可替宁检测试剂盒,供其在家中进行唾液检测,并将检测结果拍照,通过微信发送给研究者。

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吸烟量,在4周和6周随访中自称连续7天戒断,在6周随访中自称连续30天戒断;保留参加者人数;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参加者与小程序的互动次数;干预组参加者通过MARS与SUS对SCAMPI戒烟小程序认可度和满意度的评分。未收集不良或严重不良反应的数据。

统计分析

在这项预试验中,我们招募的志愿者数量是后期完整试验所需总样本量的15%左右,即n=80(每组40人)。我们估计,一次完整试验需要约530名参加者(每组人数=265),才能在5%的显著性水平(双边)下取得90%的检验效度,从而得出两组的主要结局指标绝对差为10%(假设对照组戒断率为6.7%)[4]。我们在报告中对可行性结果(如,招募、保留、参加者的人口统计数据、认可度)进行了描述。根据意向性治疗分析(ITT)原则展开的最终分析涵盖了参与随机分配的所有参加者。如缺少吸烟结局指标,即视为治疗失败和未戒断。我们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按照随机分组对基线人口统计数据进行了概括分析。主要结局指标用连续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次要结局指标用分类变量的n(%)表示。

为检验干预后两个随机分组之间的差异假设,当结局指标数小于5时,我们用卡方检验或费舍尔精确检验法进行分析。RR和OR的置信区间预计均为95%。为了获得连续的结局指标,我们对偏斜数据采用了双样本T检验或Wilcoxon非参数检验;使用带有对数连接功能的泊松分布,按照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了参加者在6周试验期内报告的每日吸烟量;并使用SAS9.4版本(SAS Institute Inc.,Cary,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为5%显著性水平下的双边检验。

/ 结果 /

2019年1月18日至2019年1月31日,我们通过微信将80名合格参加者随机分配至干预组(n=40)和对照组(n=40),如表1所示。在为期13天的招募期内,共有5736名用户访问了我们的报名系统,其中3276人尝试报名,1115位合格参加者提供了知情同意书,并填写了报名信息登记表;前80位完成了基线问卷并关注了SCAMPI戒烟公众号的用户参加了试验。表1列出了参加者的基线特征、吸烟状况和戒烟原因。

大部分参加者为每日吸烟者(n=72[90%])。整体而言,参加者都具有强烈的戒烟意愿(中位戒烟意愿评分=4.3[IQR4.1-4.5],满分5.0)。多数参加者(n=64[80%])曾尝试戒烟。在这组参加者中,多数人(n=52[81%])自称曾使用过戒烟服务。吸烟的主要诱因包括情绪低落(n=58[73%])、感到疲倦(n=55[69%]),戒烟的主要原因包括担心个人健康(n=41[51%])或家人健康(n=60[75%])。

6周内,仅9位参加者(11%)未作回应或未提供其每日吸烟状况的完整数据。提供了持续戒断数据的其余71人(共80人,89%)中,干预组为36人(共40人,90%),对照组为35人(共40人,87.5%)。20(25%)位参加者(干预组n=15,对照组n=5)自称在6周内戒断30天,我们要求这些参加者提供通信地址,以便为其寄送可替宁检测试剂盒,对他们自行报告的数据进行验证。17位(85%)参加者提供了地址,其中16位(80%)完成了检测(干预组n=13,对照组n=3)。在6周的随访中,经生化检验实现戒断的参加者有10名(25%)来自干预组,2名(5%)来自对照组(RR=5,95%CI为1.2至21.4;p=0.025)。未经调整的OR为6.3(95%CI为1.3至31.1)。

表2和表3对次要结局指标进行了总结。在6周的试验期内,干预组参加者与指定使用的程序平均互动82次,对照组参加者与指定使用的程序平均互动61次。两组参加者均在6周内减少了吸烟量,干预组平均日吸烟量更低,但两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R=0.47,95%CI为0.16至1.35;p=0.16)。对照基线数据,第6周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5名和26名参加者减少了吸烟量(未经调整的OR为0.89[95%CI为0.36至2.23];p=0.82)。4周随访时,干预组和对照组的7天自我报告戒断率分别为62.5%(40人中的25人)和32.5%(40人中的13人)。在第6周,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7.5%(40人中的23人)和37.5%(40人中的15人)的参加者实现了7天戒断,第4周和第6周未经调整的OR分别为3.46(95%CI为1.38至8.69;p=0.007)和2.25(95%CI为0.92至5.52;p=0.07)。6周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7.5%(40人中的15人)和12.5%(40人中的5人)的参加者自我报告实现了30天戒断(RR=3.0,95%CI为1.2至7.5,未调整OR=4.2(95%CI为1.35至13.06;p=0.018)。干预组对试验结束时问卷调查的整体回应率为90%(40人中的36人)。

干预组参加者对SCAMPI戒烟程序的总体评分为4.6分(满分5分)(95%CI为4.3至4.8)。几乎所有参加者(97%,36人中的35人)都表示愿意向其他人推荐SCAMPI程序,64%的参加者(36人中的23人)表示愿意付费使用SCAMPI戒烟,97%的参加者(36人中的35人)表示将在未来十二个月内至少使用一次SCAMPI进行戒烟,75%的参加者(36人中的27人)称,未来十二个月内他们使用SCAMPI的次数将在十次以上。干预组参加者对SCAMPI的整体SUS评分为22.5分(满分25分)(95%CI=18.8至26.2),整体MARS评分为35.6(满分40)(95%CI为29.7至41.5)。

/ 讨论 /

主要成果

在这项预研究中,我们测试了首个基于微信的戒烟程序。该程序以理论模型和经验证据为支撑[17]。使用该程序的25岁至44岁中国男性吸烟者在6周随访时取得的30天戒断率(包括自我报告戒断和生化验证戒断)以及4周和6周随访时自我报告的7天戒断率均明显高于随机分配至对照组的参加者。这是首个完全在微信生态系统内开展的试验[18]。我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招募工作(13天之内吸引了3276名访客),从而能够有效利用微信这个热门社交网络平台与吸烟者互动,对他们实施干预和开展戒烟试验。很多参加者(n=52)都曾使用过戒烟服务,这或许解释了参加者看到微信广告后积极报名的原因。两组参加者的保留率都较高(整体为89%),这说明我们经常使用小额红包激励参加者的策略十分有效。这个小程序还获得了较高的用户认可度和满意度。

局限性

本试验存在不少局限性。作为一项预试验,它无法检验出这个小程序的明显成效;为期6周的研究还不足以评估长期(6个月或10个月)的戒断效果;研究人群仅限于25岁至44岁的中国男性吸烟者,由此得出的研究结果可能无法涵盖中国或其他地区的其他人群。不过,25岁至44岁的中国男性吸烟者是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络用户群体和吸烟群体。这个小程序还存在一些技术壁垒,比如用户需要打开不同的功能界面,这可能不便于某些潜在用户参与试验。虽然我们为用户提供了各类功能的直接链接,但用户体验并不理想。此外,我们收集了参加者与这个应用程序互动的次数,不过很难检测到每次互动的持续时间。

意义

这个小程序和本次预试验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采用了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社交网络平台,确保了庞大的覆盖范围、卓有成效的志愿者招募,以及参加者与应用程序之间的频繁互动。经过试验,SCAMPI戒烟程序的初步成效和认可度为我们后续投放更广泛的确定性试验提供了有效的参考点,对于其他基于社交网络的健康行为干预应用的开发和部署也具有指导意义。SCAMPI戒烟程序的下一个版本将集成微信公众号与微信小程序的功能。提高结局指标的有效性,需要开展更为频繁的验证测试。

贡献者

CB负责概念开发、研究设计、数据解释、论文撰写和审阅。EH为制定干预措施、解释数据、撰写论文和审阅提供文化洞见。YJ负责数据开发、研究设计、统计分析、数据解释、论文撰写和审阅。RW就产品概念开发提供咨询建议和开发过程指南。TY就产品文化适应性和当前试验在中国的伦理应用提供咨询建议。JC开展文献检索,负责SCAMPI戒烟程序的技术和概念开发、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解释和论文撰写。

利益冲突

我们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缩写

OA:公众号

MARS:移动应用评分量表

SUS:系统可用性量表

RR:相对风险

OR:优势比

参考文献

1. The Tobacco Atlas.Fact Sheet; 2018.https://tobaccoatlas.org/wp-content/uploads/pdf/ china-country-facts.pdf (assessed June 11, 2019).

2. The Tobacco Atlas.Countries with the Most Smokers; 2015.https://tobaccoatlas.org/data-visualization/countries-with-the-most-smokers/ (assessed June 11, 2019).

3. Qiang L, Lin X, Luhua Z, et al.Global Adult Tobacco Survey (GATS) China 2010 Country Report; 2010.https://www.who.int/tobacco/surveillance/survey/gats/en_gats_china_report.pdf?ua=1 (assessed June 11, 2019).

4. Zhang M, Wang LM, Li YC, et al.Cross-sectional survey on smoking and smoking cessation behaviors among Chinese adults in 2010.Chin Prev Med; 2012;46(5):404- 408.PMID: 22883725.

5. Whittaker R, McRobbie H, Bullen C, et al.Mobile phone text messaging and app‐ based interventions for smoking cessation.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9; DOI: 10.1002/14651858.CD006611.pub5

6. BinDhim NF, McGeechan K, Trevena L. Smartphone smoking cessation application (SSC App) trial: a multicountry double-blind automate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smoking cessation decision-aid 'app'.BMJ open; 2018;8(1):e017105.PMID: 29358418.

7. Poushter J. Smartphone Ownership and Internet Usage Continues to Climb in Emerging Economies.2016.https://www.pewglobal.org/2016/02/22/smartphone-ownership-and-internet-usage-continues-to-climb-in-emerging-economies/ (assessed June 11, 2019).

8. Newzoo. Top 50 Countries by Smartphone Users and Penetration. 2017.https://newzoo.com/insights/rankings/top-50-countries-by-smartphone-penetration- and-users/ (assessed June 11, 2019).

9. iiMedia Research. iiMedia: 2012 Report of Chinese Smarphont Users’ Demographics and Distribution.2013.https://www.iimedia.cn/c400/36505.html (assessed June 11, 2019).

10. Meeker M. Internet Trends 2017 Code Conference. 2017.https://www.kleinerperkins.com/files/INTERNET_TRENDS_REPORT_2018.pdf (assessed June 11, 2019).

11. Instant Application.2017 – 2018 WeChat Mini-programme Market Development Research Report. 2018.https://co-image.qichacha.com/upload/chacha/att/20180130/1517306145864730.pdf (assessed June 11, 2019).

12. Michie S, van Stralen MM, West R. The behaviour change wheel: a new method for characterising and designing behaviour change interventions.Implementation science: IS; 2011;6:42-42.PMID: 21513547.

13. Tencent Inc. WeChat Mini-programme Design Guideline. 2019.

/ 后记 /

陈锦松( Jinsong Chen) 健康科学博士,奥克兰大学

我来自中国广东省汕头市,一座舒适的海滨小城。10年前,我独自一人来到新西兰求学,入读奥克兰大学。本科期间,我攻读的是健康科学专业。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学习到许多公共卫生和健康科学的专业知识,更深刻地认识到公共卫生与个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影响,以及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过去100年间,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个体生活习惯到社会组织形式,全球各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了生产关系。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对公共卫生环境和个体健康行为模式,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生命体。公共卫生及健康的核心影响和历史意义,就在于它的人类生命的共同属性。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卫生理论科学和技术实践的改革发展,随着时代洪流的变化发展,势在必行。

作为一名“90后”,我是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技术发展而成长的,我对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潜力及其社会影响力,深信不疑。同时,随着我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我开始探索互联网科技在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实践,以及它在影响公共卫生事件及改善个人健康问题等方面的重大战略意义。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这一大胆创新理念,得到我的硕博导师、新西兰国家健康创新研究院的院长Chris Bullen教授的鼓励理解和大力支持。在过去6年的硕博连读期间,布伦教授亲自带领着我,致力于在公共卫生健康和互联网医疗数据等现代医学科技领域的学习探索和创新研究,取得了明显的突破和良好的成效。

我在公共卫生医学科技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移动健康应用、移动戒烟系统、应用行为学和数据健康。

我的博士研究论著是开发和评估一款基于理论由社交平台搭载的游戏化戒烟小程序(SCAMPI)。很幸运,经由这个科研项目,我获得了包括Chris Bullen教授、Elsie Ho教授、Robyn Whittaker教授,以及中国浙江大学的杨廷忠教授等国际知名教授的关注认可和指导教育。透露一下,现在这个项目已经顺利完成,相关的不同角度的分析和高质量的论文,可能于近期在相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

现阶段,全球疫情蔓延,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命挑战。我个人认为,全球公共卫生医学科研和技术手段,都面临着必要的、快速的改变、创新、发展的新需求。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历史使命。

我相信,积极构建国际化、专业化的高水平互朕网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对于全人类的共同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仍将在公共卫生数据健康的领域继续探索,希望我们的SCAMPI这一医学科技成果,能应用到更多的不同的公共卫生医疗领域,改善人类的卫生和健康行为,帮助和医治相关的疾病,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和谐健康,推动人类文明健康发展。